恐怖電影講座 Introduction to the Horror Genre

           萬聖節的前夕,與大家用知性的態度,觀賞恐怖電影;我們從心理學、科學、歷史與多元文化的角度,綜觀這個被低估的電影類型,也試著回答為什麼看恐怖電影?以及什麼是恐懼,等等的根本問題,我們可以透過電影歷史脈絡、劇情主旨、鬼怪背後的價值觀、美學技巧,去評價一部恐怖電影的好壞。

當一般人提及恐怖片,常常聽到“誰要看更多的不幸?”或是“新聞還看得不夠嗎?”等負面評價,但這樣的論述其實間接肯定了,恐佈片是有隱喻社會現況的能力,亞裡斯多德的《詩學》曾說”悲劇能夠淨化人的心靈“恐怖片大量使用悲劇這種文體,讓觀眾透過這種虛擬的戰鬥訓練,征服困難並克服內心恐懼;尤其當第一部電影《火車進站》和佛洛伊德《夢的解析》在相隔四年間發表,電影就常常被類比為現實的夢境,我們也許可以這麼說,恐怖片表現的就是被社會壓抑的噩夢。

孤立的怪物們:

        傳統恐怖電影,角色善惡分明,這些怪物通常是被邊緣化的角色,威脅一般民眾的生活,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,這些怪物,也在為了他們自己的生存而奮鬥,這一是種非常左派的思維,也就是關心社會無產階級,挑戰掌握社會禮教傳統的中產階級,此類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,掀起另一種美學高度,也就是用非寫實的背景,呈現角色內心的恐懼,這種表現主義風格,影響了好萊塢的恐怖電影。

英國歌德恐怖文學 English Gothic Fiction

1818 馬莉雪萊《科學怪人》(Mary Shelley, Frankenstein)

1820 約翰威廉波里道圖林 《吸血鬼》(The Vampyre)

1839 愛倫波 Edgar Allan Poe

1920德國表現主義 German Expressionism

《卡里加力里士的小屋》 (The Cabinet of Dr. Caligari,1920)

1930環球影業打造怪物帝國:

1931《德古拉》(Dracula)

1931《科學怪人》(Frankenstein)

1932《木乃伊》(The Mummy)

1933《隱形人》(Invisible Man)

1935《倫敦狼人》(Werewolf of London)

我們與他們 US and Them:

      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電視的發明衝擊電影市場,製片商決定把怪物做得更大,製造影像的衝擊力,這個時期的主題,脫不了人類與怪獸的對決,或是外星人入侵地球,這種不同種族互相競爭,與達爾文的適者生存,概念不謀而合,而達爾文的理論,進入社會領域,造就了種族主義、帝國主義,以及二戰的國家彼此侵略,這種反應戰後的電影,代表為日本的《哥吉拉》Godzilla,象徵日本被核彈攻擊後的恐懼。

大怪獸電影:

1951, The Thing from Another World

1951,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

1956, Forbidden Planet & 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

1954, Godzilla

模糊道德的社會:

        希區考克將恐怖電影帶去另一個境界,他的電影關注角色本身,善惡不再二分法,觀眾跟隨角色,在道德模糊的社會價值觀下,關注角色的內心以及人性的細膩層面,加上他創新的視覺手法,如觀點的操作、蒙太奇鏡頭運用,營造許多優秀的恐怖電影。

1954 《後窗》 Rear Window

1958 《迷魂記》 Vertigo

1959 《北西北》 North by Northwest

1960 《驚魂記》 Psycho

1963 《鳥》 The Birds

女性主義:

        鬼怪從男性變成陰柔的女性,女性身體在1970之後的邪典電影,被許多電影評論討論,尤其主角變成意識形態鬥爭的場域,掀起另一種恐怖電影風格。

1968 《失嬰記》 Rosemarry’s Baby

1973 《大法師》 The Exorcist

1976 《魔女嘉莉》 Carrie

1979 《陰宅》 The Amityville Horror

大融合時代:

        各種恐怖電影的次類型,應用到大製作的主流電影,《大白鯊》(Jaws, 1975)、《異形》 (Alien, 1979) 、《鬼店》 (The Shining, 1980)、《鬼哭神嚎》 (Poltergeist, 1982),低預算製片人,也創造一系列後院恐懼系列:《德州電鋸殺人狂》(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, 1974)、《月光光心慌慌》(Halloween, 1978)、《十三號星期五》(Friday the 13th, 1980)、《半夜鬼上床》 (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, 1984);尤其開創活屍電影的《活死人之夜》(Night of the Living Dead, 1968),還有主打錄影帶市場的《鬼玩人》 (Evil Dead, 1981)都是獨立電影與低預算的亮點。

都市傳說:

        強調真實故事改編的都市傳說類型,在九零年代風行,尤其好萊塢看膩了殺人魔電影,急需新題材進入市場,因此日本恐怖電影《七夜怪談》(Ringu 1998)、《咒怨》(Juon: The Grudge 2003) 等等電影,被引入美國市場,或是港泰合拍的《見鬼》(The Eye, 2002)也是同時期的佳作。

        千禧年後,各類恐怖片發展豐富,代表作有反諷的《驚聲尖叫》(Scream, 1997)、偽紀錄片《厄夜叢林》(The Blair Witch Project, 1999)、心理驚悚《沈默的羔羊》(The Silence of the Lambs, 1991)、虐殺電影《奪魂鋸》(Saw, 2004)、喪屍電影《28天毀滅倒數》(28 days later, 2002)。

        近期優秀恐怖片推薦:《靈病》(It follows, 2014)、《鬼敲門》(The Babadook, 2014)、《厲陰宅》(The Conjuring, 2013)、《逃出絕命鎮》(Get out, 2017)

希望大家由更多元的角度,欣賞恐怖電影,也更能享受萬聖節的氣氛。

 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