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 Archives: WORLD CINEMA & CULTURE

世界電影文化解析 – 動態影像博物館之旅 WORLD CINEMA & CULTURE – Field Trip to the 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, WEEK 5

「動態影像博物館」位於皇后區阿斯托利亞,與「考夫曼製片廠」相鄰。在這個區域有久遠的電影歷史:1920年起與派拉蒙影業合作製作百老匯歌舞劇,1932年後製作獨立電影,1941年被國家收購,製作軍隊宣傳片,到了1978年正式成為歷史遺產,現為考夫曼所擁有的製片廠。 The 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 is located near Kaufman Studios, which has long history since 1920s. 由於空調維修,我們只能參觀博物館二樓,從明星的肖像照開始,介紹了1930年匈牙利攝影師 Muky Munkacsi 所開始的電影劇照拍攝,演變成現今的劇照師職業;豐富的特殊化妝模型,也看見了經典《1941 大國民 Citizen Kane》老妝翻模的實體模型,另外還有電影美術的模型程設,道具蒐藏包含《1991 沈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》《1939 綠野仙蹤 The Wizard of Oz》並且參觀了時代劇的服裝設計。 We started from the … Continue reading 世界電影文化解析 – 動態影像博物館之旅 WORLD CINEMA & CULTURE – Field Trip to the 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, WEEK 5

世界電影文化解析 WORLD CINEMA & CULTURE, WEEK 4

第三世界電影:影像工作者用電影說自己的故事,找尋新的自我認同。 Third Word Cinema: Filmmakers used their movies to tell their own stories and establish new, collective identities. 非洲電影:埃及電影最出名的導演為 尤瑟夫夏因 Youssef Chahine,他曾到好萊塢學表演,23歲導演第一部作品 Daddy Amin開啟了多產的影視生涯,包含受爭議的1958 《開羅車站 Cairo Station》以及之後的自傳性的亞歷山大三部曲享譽國際;阿爾及利亞從法國殖民獨立後,開啟了自由鬥士電影浪潮,講述人們如何從大環境爭取國族獨立,經典有1975 《Chronicle of the Years of Fire》,還有之後流亡到國外的創作者2010 《光榮時刻Outside of the Law》。塞內加爾出了黑人電影之父 烏斯曼·塞姆班Ousmane Sembene,他的作品有 1963 … Continue reading 世界電影文化解析 WORLD CINEMA & CULTURE, WEEK 4

世界電影文化解析 WORLD CINEMA & CULTURE, WEEK 3

60年代法國電影知識份子,借鑒義大利新寫實主義,開始挑戰傳統好萊塢的說故事模式,用低成本、創意的鏡頭描寫社會現狀,其中以高達(Jean-Luc Godard)、楚浮(Francois Truffaut)為代表,分別拍攝了《斷了氣Breathless》與《四百擊The 400 Blow》影史上稱為法國新浪潮。 In 1960s, Lean-Luc Godard and Francois Truffaut started French New Wave. They adapted Italian Neorealism to their own films and created unique low-budget film style. 日本則在二戰後,出了家庭倫理劇的大師小津安二郎 Yasujiro Ozu,亞洲的隱晦與長鏡頭風格,獨樹一格;而受美國控制的日本電影工業,讓大師黑澤明 Akira Kurosawa 展露頭角,他改編許多歐洲名著,拍成日本史詩片,如《1957 蜘蛛巢城Throne of Blood》,他的作品也被好萊塢給重製成好萊塢版,如《1954七武士 Seven … Continue reading 世界電影文化解析 WORLD CINEMA & CULTURE, WEEK 3

世界電影文化解析 WORLD CINEMA & CULTURE, WEEK 2

我們分享學員的照片蒙太奇作品,開心看見大家踏出用影像說故事的第一步,透過連貫主題、攝影鏡頭大小、照片順序,發現影像能夠傳達出不同的意涵,甚至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,也體現了電影美學不見得需要昂貴的設備,一般隨手可得的器材,也可以創作有趣的作品。 We reviewed all participants’ photo montage assignments, and discovered how the theme, frame sizes, and orders can change the meaning of our story significantly.  接續上週一戰後電影潮流,回到好萊塢的默片,透過導演Thomas Ince的電影分工,美國大製片廠的產製流程更加順暢,還有傑出喜劇演員卓别林(Charlie Chaplin)講述關懷弱勢的主題,堪稱是個黃金年代;不過影視產製難免越走越極端,好萊塢也自行成立了美國電影協會MMPDA管理與審查電影內容。 After World War I, Hollywood developed studio system completely, and famous actor, … Continue reading 世界電影文化解析 WORLD CINEMA & CULTURE, WEEK 2

世界電影文化解析 WORLD CINEMA & CULTURE, WEEK 1

電影的誕生,並非一個天才的成就,是許多人努力,共同完成的。 Film was not invented by one specific person. It was a collaboration of many peoples’ efforts. 第一章、電影的起源 動態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伊朗出土的五千年前的陶器碗,上面繪有跳耀的羊,之後1834年英國的威廉(William George Horner)發明西洋鏡(Zoetrope),經由科學家羅傑特(Peter Mark Roget)所定義的視覺暫留(Persistence of Vision)效果,動態影像開始有了開端;靜態攝影發明後,大大推進了電影的發明,1872年麥布里奇(Edward Muybridge)在加州發表了動態研究,試圖用連續攝影,了解動物的動作。 Because of persistence of vision, motion pictures and photography became the origin of filmmaking. … Continue reading 世界電影文化解析 WORLD CINEMA & CULTURE, WEEK 1